当前位置:主页 > 商业资讯 >

留守的孩子鲜活的教育——沙县这样答好教育这张卷

发布时间: 2023-07-29 10:09:33 来源:腾讯网

形式多样的暑期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图为同学们在体验包扁肉。

高桥中心学校教师在参加总校教学比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金沙第二小学学生在社团学做手工。

学生在省级劳动基地体验农耕。

金沙第二小学学生在进行口风琴演奏。

金沙第二小学航拍图

东南网7月2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马丹凤 朱海华 通讯员 肖首洲 许琰 林文晶 文/图)6万多人外出经营小吃店,近6000名留守儿童。

小吃产业让沙县人发家致富,支撑起沙县的特色经济,然而,同时也给当地义务教育工作带来两个绕不开的课题:如何给留守儿童足够的关爱?如何在乡镇学校凋敝的背景下尽量平衡城乡义务教育资源?

这是一场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校长、老师、学生等多种角色共同参与的考试。他们交出了怎样的答卷?他们身上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呢?

校长被“投诉”了

被学生家长“投诉”了两次,这是金沙第二小学校长邓时君没想到的——一次是留守儿童家长“灵魂发问”:“事情办得挺好,为什么不继续?”一次是非留守儿童家长质疑:“不能区别对待啊,这种好事我们也想参加。”

这种好事就是金沙第二小学推出的“一周一活动”留守儿童关爱措施。

金沙第二小学全校有2800多名学生,其中816名是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地经营小吃店,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待在家看顾孩子。家访时,不少老人拉着老师们诉苦:孩子周一到周五上学还有人管,周六周日整天睡觉、玩手机,一出去就闯祸,一管教就不吃饭;父母花钱报了班,孩子也不爱去。能不能周末也让孩子去学校?

周末也来学校?能行!邓时君和同事们想了个办法:每周六上午在学校办社团活动。愿意来参加的留守儿童每人每学期交200多元,用于聘请老师、采购教具。

一年后,2021年9月,考虑到收费标准政策依据不足,相关部门叫停了活动。这一停,留守儿童家长不乐意了。他们已经看到孩子参加活动后的进步、习惯了省心的周六,花的钱也比自己报班要少得多,怎么就不能办呢?于是,有家长把诉求反映到三明市政府的政务服务平台。

经调整方案,2022年3月,活动重启。这次费用全免,由教育局补贴。这出乎了家长的意料,频频点赞,邓时君也松了口气。

可半年后,非留守儿童家长开始不满了。他们找到邓时君、找到教育局,想让自己的孩子周六也能到校参加社团活动。随之,这项活动向学校所有学生开放,并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收取每人每节课1.3元,每学期共41.6元。

于是,每周六上午,2500多名学生准时回到了金沙第二小学,学器乐、练舞蹈、写书法、做手工……每月,学校还会举行活动成果比赛或展示,颇为热闹。

至今,五年(6)班班主任彭杰玲对2022年10月的手工面赛念念不忘——

为了选拔代表班级参赛的学生,彭杰玲让学生每人做一次手工面并拍照发给她。陈家毅是最早发照片的,也是唯一一个在彭杰玲鼓励下发了三次的学生:第一次,他做的面条很短很干,像用手揪出的小面团;第二次,面条卖相看起来好多了;第三次,他切了些橙子摆在面条旁。彭杰玲眼前一亮:这样用心、耐心的陈家毅可不常见。

五年(6)班有24名留守儿童,陈家毅是很显眼的那个:周六,大家默认穿校服,他要穿一身“帅气的黑”;老师有口误,数他笑得最欢;积极争取参加口风琴比赛的机会他却爱练不练……带过他的老师大都觉得这是个调皮、浮躁的学生。这次,又让彭杰玲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最终,因表现突出,陈家毅代表班级参加了年级手工面赛。他戴着自己用卡纸做的厨师帽,做出白色、绿色、紫色的面条,用橙子、胡萝卜装饰,摆成一朵盛开的花,引来不少师生围观。对“这么拿手”“游刃有余”的夸赞,他酷酷地笑而不语——这倒是他往日的风格。

彭杰玲想起四年级秋季学期期末时,陈家毅曾给她留的小字条:我擦好了,走了。哦,新年快乐,彭老师,谢谢这一学期的包容。还有,比心。她便意识到,他其实是个挺好的孩子,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和他交流。

她不当面处理他和同学的矛盾,在办公室与他慢慢聊;放弃他已经听腻的鼓励套话和苦口婆心,用他喜欢的大人式交流跟他谈成绩、定目标;经常和他父母通过电话、视频沟通……以前,他觉得考试及格就行;现在,他自信至少也能考到75分。

金沙第二小学不止一个陈家毅。为了给占学生数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足够的关爱,学校推广了包括“一日一关注”“一周一活动”“一旬一沟通”“一节一关爱”“一月一实践”“一季一疏导”“一期一总结”“一年一体检”的“八个一”关爱行动。而且,每名留守儿童都有一份健康成长档案,记录着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

其实,在沙县,有近6000名留守儿童分布在各中小学里。各校也像金沙第二小学一样,想点子出实招,不断深化留守儿童管理,给予更多关爱,促进其健康幸福成长:有推行集午托、四点半托、晚托、晚餐管理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套餐式”课后服务;实施以“学业帮扶、心理健康、送教上门、劳动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红烛暖心”贫困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建设区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

老教师接受新理念

离上课铃响还有3分钟,池琳芸又检查了一遍课件。这是一堂英语公开课,讲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两个语法。这是她第一次在沙县第一中学分校上公开课的情形,并且要采用一种打破以往教学经验的“高效课堂模式”授课。

池琳芸原在沙县高桥初级中学任教。每年,班上的学生都在减少。2016年她刚入职时,班里有50多个学生;2022年夏季学期结束时,就剩30多人了。

乡镇中小学的凋敝是全国城镇化阔步向前的注脚。在沙县,它还是小吃产业蓬勃发展的附生物。沙县全区有6万多人外出经营小吃店,父母赚钱进城买房、孩子进城上学。乡镇学校失去生源、留不住教师,城区学校规模膨胀、师资不足。高桥初级中学人数最多时有1000多人,现在不到300人。近十年,中国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64.7%,沙县城区中学生占比从40%上升到85%。

2021年学校的一次会议上,池琳芸得知,新的改革要来了。

这一年,三明市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设区市,沙县区教育局在高桥镇、富口镇试点推行“总校制”办学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校、农村校延伸。

改革中,原高桥初级中学、高桥小学合并为高桥中心学校。以沙县城区的沙县第一中学分校为总校,高桥中心学校、郑湖中心学校为分校,三校形成城乡紧密型“总校制”办学,总校、分校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师资队伍、教育教研、考核评价一体化开展。

2022年8月,池琳芸成为教龄6年的“新”教师。原高桥初级中学、高桥小学合并后,两校各自的办公室、教务处等处室合并,富余教师补充到教学一线;中小学任课教师被鼓励交叉授课,打破学段、学科界限。

成效立竿见影。高桥镇中小学教师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并有一部分富余师资。在优先、充分满足高桥中心学校师资需求后,15名教师被调入总校任教,池琳芸就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开学前的新教师培训期间,她第一次接触“高效课堂模式”——45分钟的一堂课被结构化为“5+20+15+5”四个阶段:5分钟复习预习检查,20分钟重难点知识精讲,15分钟重难点知识精练,5分钟知识梳理及固化(根据具体内容和学情,可灵活调整精讲精练时间)。

这让习惯了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们很不适应。对固有经验和观念打破、重塑,艰难自不必说,关键是质疑声:有用吗?值得吗?

听过几节示范课后,池琳芸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更适合沙县学生的双减教学模式”。大量留守学生没有可以辅导课后作业的家长在身边,课堂听讲不认真、课后练习不动笔的现象并不少见,而新教学模式的重点就在于老师讲得更精、练习放在课上。老师备课更充分、讲解更精准,学生被动听讲的时间少了;因为要当堂检测,学生每堂课都有明确学习目标,有参与感,积极性更高,即使没有课后练习也能对知识点有较好的掌握。

“如果我以前的学生能坐在这样的课堂里,他们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更好的收获。”池琳芸决心向那些有丰富“高效课堂模式”经验的老师学习,哪怕他们年龄比她小、教龄比她短。

几个月下来,她听过的示范课数不过来,并在自己的课堂上一次次练习、改进、再练习。请教过好几个同事,课件改了又改,熟悉得可以默写下来。终于,到成果检验的时候了。

上课铃响,池琳芸站上讲台,比她想象中从容。

“总校、分校之间教师统一调配,‘高校课堂模式’等更新的理念、更优质的师资、更先进的设备等随着教师的流动尽可能惠及更多孩子。”沙县第一中学分校校长余基勇说,新学期开学后,和池琳芸同批来到总校的一位地理老师、一位英语老师,将带着新教学模式回到高桥中心学校。

“他们学不好,

我的工作就算没做好”

流动在城区总校和乡镇分校之间的教师还有郑琦。她是沙县第一中学分校九年(10)班的化学老师,同时在高桥中心学校教九年级两个班的化学。

中午,她开车从沙县第一中学分校前往高桥中心学校。过减速带时,她紧张地瞅了眼副驾。座位上放着一只黑色的箱子,里面是下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课上要用的实验器材和药品:大理石、碳酸钙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滴管、试管……安全起见,平时24分钟的路程,她开了近40分钟。

按照她的教学设计,这堂课要让学生观察6组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根据现象分析原理,判断哪一组实验更适合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

以往没有城区总校支持,乡镇学校储备的化学药品、器材常有短缺,许多实验做不了。老师只能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并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该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进行反应”这个考点。

郑琦深知,百看不如一试,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渴望,不是看视频就能激起、满足的。

然而,一个标准通风化学实验室、实验室要求配备的毒气处理箱、采购量少导致比化学药品本身还贵的运输费……这些,对乡镇中学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但城区学校则阔绰许多。沙县第一中学分校投入65.3万元预算配备了实验室、仪器室、危化品室及药品仪器等。施行“总校制”办学后,这些设备设施和分校共享。需要学生做实验时,郑琦便把学生从高桥带到总校;需要教师做示范实验时,她就把药品和器材从总校带到高桥。

这种上心,有时会让她在总校的学生吃醋,觉得她偏爱高桥的学生。“完全没有厚此薄彼,总校学生、分校学生,都是我的学生。”她说。

“都是我的学生!”这句话也常被余基勇反复提起。这种一致性,不只靠老师、校领导个人的责任心实现,还要有制度保证其成为事实。

总校、分校之间不仅要在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师资队伍、教育教研上一体化,也要在考核评价上一体化。总校、分校共同作为一个单位参加沙县区教育局施行的年度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评及教学质量考评;总校、分校教师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由总校制定统一考核管理办法,统一评先评优,统一奖励。作为总校长,余基勇要对总校、分校所有的学生负责,“如果分校学生没有条件上实验课,如果他们学得不好,我的工作就算没做好”。

目前,沙县有38所中小学加入“总校制”办学的队伍。沙县区教育局对各总校实行垂直管理,各总校负责管理各自分校,梯次管理、统筹协调。

沙县区教育局局长颜瑞潭清晰地记得,2020年9月的三明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会,那时刚上任的他没想到会被“请”上台表态,因为上一学年成绩排名三明市倒三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都要经历这一遭。那年,三明11个县(市、区)初中成绩排名,沙县倒数第二。“总校制”改革后,沙县初中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他再也没有上台表态了。更令人欣慰的是,最近一次全市初中质量检测,沙县排名第五。

记者手记

让优质教育资源动起来

福建日报记者 马丹凤

沙县义务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词是:流动。

人口的流动伴生着大量学生的留守状态和乡镇学校的凋敝,但爱与关注从四面八方流向那些渴望被看见、被安抚、被重视的心灵;优秀的教师、完善的设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城区流向乡镇。更微观的层面,流动发生在一个留守儿童内心与外化表现的变化中,发生在一个老师在城区与乡镇间穿梭的脚步下,发生在教育局局长从面上无光到扬眉吐气的成就感里。

现正值暑期,许多留守儿童暂时变更留守状态,到父母在外地的小吃店里去了。此时,沙县小吃遍布全国,沙县孩子遍布全国,那么,沙县教改的流动又怎会局限在一方天地?

风从海边吹到山区,晋江市实验小学的学科项目式学习、“5G+专递课堂”等管理、教学、科研、德育改革实践经验,流向沙县区金沙第二小学;专列从上海通往三明,杨浦区、松江区等地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等,也正流向沙县各中小学的课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处于资源弱势的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等,是如山的事实。而改革,不一定要夷高山为平地,也能引绿水绕青山。流动而非固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就是那盘活荒山的一泓清泉。

标签:

为您推荐

随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