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商业资讯 >

AI 海报引争议,到底谁在惶惶不安?-播报

发布时间: 2023-04-21 23:03:51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如何引爆舆论,吸引公众的眼球?" 这个让无数电影宣发点灯熬油、掉光头发的命题,最近冷不丁地让动画电影《去你的岛》的一张海报做到了。乍一看,这张构图与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有若干相似的海报中规中矩,没什么特别,然而,右下角的一行小字却暴露了它的小心机—— " 本海报由 AI 制作。"

说真的,AI(人工智能)原本也不是啥新潮概念。远在 1968 年,美国导演斯坦利 · 库布里克的《2001 太空漫游》中," 哈尔 9000" 对人类的 " 致命一击 " 就已深入人心;往近了看,2017 年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坐着自动驾驶的汽车 " 误入 " 北京五环吃了罚单,这些都曾一度激发公众的兴趣和谈资——但那会儿,更多的人还是把这事儿当乐子看。未承想,随着 chatGPT、文心一言等大量 AI 应用服务在 2022 年年末陆续推出," 乐子 " 逐步转变为夹杂着复杂情绪的莫衷一是和激烈争辩。《去你的岛》的 " 海报事件 " 不过是这场 AI 革命风暴的一个极小缩影罢了。很多质疑者都在担心:AI 是否已经进阶到可以代替人类完成艺术创作?在不远的将来,AI 真的会 " 开除 " 艺术创作者吗?

AI" 一统江湖 " 后的人性焦虑


(相关资料图)

就《去你的岛》的 AI 海报绘制水平,我们在微博发起了一个讨论话题,网友回应相当热烈。其中,中性的反映不少,如 " 基本功还行但少了点灵气,某种元素的拼贴 "" 流水线制品 "" 差强人意 "" 很规整 ";相比之下批评声音也不少,如 " 笔触不干净 "" 拼凑感过强,缺乏想象力的美感 "" 完全没有生命力 "" 没有人情味 " 等。总的来看,网友对《去你的岛》的评价更偏向负面:没有极度的差评,更没有发自内心的好评。这似乎变相地呈现出 AI 海报设计在现阶段所具备的基本水平。

据了解,光线为《去你的岛》所准备的 AI 海报其实不止一张,而是一整套的设计。但有意味的是,在引发行业热议的这一幅海报中,除了出品方和原著信息,整体海报不写主创,不煽剧情,呈现出平静文艺的格调——因此就更让人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以 "AI 海报制作 " 为噱头的、有效的前导式营销,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人们对《去你的岛》产生与众不同的记忆点。

平心而论,如果不标注 AI 海报制作,又有谁会真认为 " 这不是人画的 " 呢?可见,真正引发争议的并非 AI 作图的能力,而是当人们警觉 AI 开始无处不在,并逐渐密集地渗透到社会各项工作中,且已从单纯的劳动力替代(比如餐馆中使用的送餐机器人),向智力型工种(文艺创作)延伸时,所产生的本能 " 排异 " 反应。

这种反映的强烈与否,也折射出不同工种的创作者在面对艺术项目从创作到传播整体链条中不尽相同的态度。著名导演陆川 3 月 31 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便提及,自己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睡前与 chatGPT 聊天,而让 AI 协助自己制作电影海报时,有时 "15 秒出来的效果比专业海报公司做一个月的都要好 "。相信,陆川的这番 " 实诚 " 的话在海报设计师群体听来一定相当 " 刺耳 ",但这也揭示出一个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AI 未必是完美的,但人也不总是优秀的。这就好比作为资深导演的陆川,拥有着较高的行业话语权及创作自由,但无论中外,能够拍摄出精品力作、被我们铭记的电影导演依旧只是少数。如果 AI 真的为创作界带来了一场革命,那 " 革 " 的自然是平庸者的 " 命 "。

到底是动了谁的蛋糕?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AI 狂欢时代的到来不只是影响了某些从业者的饭碗这么简单,它确实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各种令人忧虑的 " 乱象 ",甚至对人性伦理和法律制度的既定规则提出了挑战。最近几天,我们看到了国外网友埃利奥特 · 希金斯(Eliot Higgins)用 MidJourney 制作的一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 " 被捕入狱 " 的系列 " 连环画 ",其逼真程度让人直呼 " 借我一双慧眼 ";而这边厢,国内亦有好事者用 AI 合成了与明星迪丽热巴 " 热吻 " 的图片,发布后被怒不可遏的热巴粉丝 " 找上门去 " 声讨。AI 在图像领域以假乱真的本事,正越来越考验公众的理性和心智。

除了图像,AI 在声音生成领域的运用,也已经日臻成熟,"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比如,在春节档大热影片《流浪地球 2》中,剧组便利用 AI 语音合成技术,给演员的受损声带进行增色。最近,b 站网友 " 黑眼圈替身 " 则用 AI 制作了彭佳慧版的《Forever Young》,其音色已和真人原唱非常接近。试想,如果此后粉丝们都能使用 AI 合成爱豆声线,翻唱所有的歌曲,不远的将来还需要爱豆本人去录音棚录制新歌吗?以及,由此无限复制、炮制出的海量 AI 音视频,其流量所带来的商业收益又该给谁呢?如果不加节制和有效管理,AI 未来对商业版权体系的杀伤将是不堪设想的。

言及于此,大家是否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在 AI 面前,人类已经开始自我怀疑,我们作为高级物种的自信力还是否存在?对此,3 月 27 日在上海华东师大举办的 " 现实与传奇:王安忆 - 余华对谈 " 的直播中,两位当代作家也进行了有趣且充满辩证思维的回应。王安忆表示,生活不按常理出牌,写小说是 AI 所达不到的;而余华认为,"chatGPT 写小说的话,大概能写出中庸而非个性的小说,也许它能写得看似完美,但本质还是平庸。只有优点是多么乏味,文学应当挑战乏味的世界。" 或许,我们能从这些观点中收获某种慰藉与希望,即 AI 代替不了来自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感,以及由此传达与表述形成的不同感受。这是艺术创作的真谛。没有缺点的完美,是乏味且无聊的。

与其恐惧 AI,不如用好 AI

尽管社会当中充斥着各种批评的声音,但终究我们还是需要乐观地看待 AI 的创作价值。仅仅以我所从事的电影行业来看,自上个世纪 20 年代开始,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化,每一次新事物新技术的产生,无不存在着争议之声。而最终的事实又总能证明,若这些变化能够 " 为我妥善所用 ",那就是一场新的技术变革的开启,也能将电影艺术创作带向新的可能与高度

我们要努力让 AI 成为我们的好助手。比如很多影迷所感兴趣的电影修复领域,AI 辅助已经被广泛采用。像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对《永不消逝的电波》4K 黑白转彩色的 7 个月修复攻坚中,面对海量的电影档案数据,修复师们和 AI 实现了 " 并肩战斗 ":当我们教会 AI,让它 " 理解 " 了影片所需要的风格样式,学会了如何去除划痕、霉斑等 bug 后。就可以在初修阶段极大地节省人工时间成本——当然 AI 粗修后的影像,有条件的话,还得在电影原创作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人工逐帧的精调确认,才能保证最终贴近作品本意、不失风味。最近爱奇艺主持的谢飞《香魂女》4K 修复计划也是通过这种 " 人工 +AI" 模式完成的,我们即将在本月底的北影节上见证这部影片的全新亮相。

说到电影节,我们相信未来 AI 一定也能有用武之地。目前的电影策展依托的还是 " 人脑 ",取决于策展人、选片人对新老影片信息的接收程度。而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我们或许会在不远的某一天,见证下述的情景:AI 可以根据策展人提出的概念,生成影片信息,甚至配套专题图片的建议;合理分担重复劳动问题,把人工团队从每天多个表格的来回信息比对中解放出来;以及,充分利用 AI 的大数据分析功能,以此作用于预测电影票房,分析影片受众群体的观影习惯与喜好,从而为策展提供更精准的导向性。

我们始终相信,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AI 所擅长的还是对数据库知识的学习与处理,而非与复杂的人性打交道。而诸如一个电影节展映,一个电影的拍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由人际关系编织起来的、巨大的神经网络。在这当中,固然 AI 可以凸显它的优势,但最终决定性的力量,说到底还是人类本身。这就又让我想起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经典电影《2001 太空漫游》,片中有如此美丽而反讽的一幕:伴随着舒缓宏大的《蓝色多瑙河》交响乐,人类沉醉熟睡在宇宙飞船中,而不自知危险正在步步逼近。面对 AI 这种机遇和挑战并存在 " 双刃剑 ",我们不应恐慌,更不能 " 熟睡 "。与其恐惧 AI,不如用好 AI ——而这,或许是未来我们每一个社会人,都需乐观开放面对的世间日常。

(作者 饶依彤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标签:

为您推荐

财经